|
往生禮儀
從小到大不免遇到有喪家辦喪事,自己也參加過幾場,但對於程序的連慣性一無所知,也不知該忌諱什麼。關照中西方的喪葬禮儀頗有差異,對於中國祖先傳承下來的喪葬禮儀雖有愈來愈簡化的現象,但對於其原始精神應不可小覷,所以我們主要要來探討中國傳統混雜著儒、道思想的喪葬禮俗。
死亡在許多地方都被列為禁忌,是一種可以做,不能說的禁忌,華人社會對死亡的這種概念又特別深;不過弔詭的是華人在這方面的儀式又是很多的,甚至有人以此為職業。
所以我們想要藉由討論禁忌,討論中國的死亡,死亡的概念及死亡的儀式,這不但是介紹給外國的朋友來了解,也確實的向自己突破了一步,假如老一輩的人知道應該會氣死吧。
不過既使如此我們還使想做,這將是一種特殊的創舉,或許這樣就可以一轉中國是"一成不變的老古董"的這種刻板印象,這種突破的緊張感也是主要的動機之一。
雖然我們所研究的都是前人所留下的禮節,不過藉由研究,我們或許就可以從這塊最不願碰觸的領域中學習到古人的智慧與最基礎的人性,這是當今社會越來越缺乏的,尤其是後者。
不只是要瞻前,也要顧後。不只是僅有開創,也需要承襲古人的記憶,這就是最主要的動機了。
流程
彌留>壽終正寢>準備喪禮>報喪、辦理死亡登記>誦經做功德>大殮>建靈堂>做七>出殯前日之法事、移柩>告別儀式>出殯>完墳>清明掃墓
喪葬禮俗
喪的意思是人死。葬就是死者遺體的處理。喪葬禮俗的內容有對死者舉行殮殯祭奠方面的禮節;和人類對祖先、大自然及其它事物的敬仰、崇拜而採取的祭祀儀式。
生者表達對死者的哀悼與懷念之情;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經濟生活,也是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觀念的表達。由於中國地區遼闊,不同的民族和區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喪葬禮俗,不過大體上都含有宗法等級觀念、封建迷信色彩
關於起源可以追朔至兩萬年前的原始社會,由遺址知死者身旁的食物、生活用品是為了安慰死者靈魂;放置遺體方向的位置為頭西腳東,表達了讓靈魂寄託西方的觀念;爲了讓靈魂可自由進出,會在棺頂鑿一個小洞口。
奴隸社會時期的陪葬物種類繁多,貴族社會中最具代表性的為奴隸,一方面繼續為貴族效力,一方面也是權力的象徵。還有一類在貴族中很普遍的陪葬品—奇珍異寶,但卻帶來鋪張浪費的風氣,對社會造成了不良的影響。封建統治者搜括民脂民膏成為普遍的現象,而平民百姓的子孫甚至負債厚葬以免背上不孝的罪名。
佛教「因果報應、生死輪迴」的觀念,導致日後禮俗日趨繁瑣。
早期人們注重血緣關係,後來演變出一套鞏固宗法血緣制度的「王服制度」
程序:
1.哭喪禮—《禮記•喪大記》:「始卒,主人啼,兄弟哭,婦人哭踴。」
啼:哀痛至哭而無聲。踴:跳。哭踴:邊哭邊跺腳。
2.弔喪禮—《禮記•奔喪》:「奔喪者,以其居他國,聞喪奔歸之禮。」
弔喪者、位置、哭的方式都要以親疏等級劃分。
3.小斂禮—穿壽衣,次日舉行。
4.大斂禮—入棺,第三日舉行。
5.出殯禮—安葬前一日至下葬前的簡單儀式,有祭祖、親友的葬饋等。
6.服喪禮—《禮記》記載「非喪事不言。」,是對逝者ㄧ種孝敬、懷念的方式。
重視喪禮的原因:
1.封建統治者的大力倡導。
2.封建宗法等級觀念。
3.鬼神的敬畏和迷信。
4.反映「孝」、「重人道」的觀念。
5.認為死是生的一種延續。
形式:《南史•扶南國傳》:「水葬則投之江流,火葬則焚為灰燼,土葬則 埋之,鳥葬則及於中野。」
1.土葬:由於世代農耕,土地為本的觀念,為漢人普遍採取。
2.火葬:最早是邊遠地區的部落採用,後來因佛教死後焚身的傳統而推行開來,但明清因嚴禁而逐漸衰落。
3.水葬:後因污染河水而被捨棄。
4.天葬:又稱鳥葬、野葬,游牧民族地區所用,啄食的乾淨與否為判斷逝者是否進入天堂的標準。
5.風葬:又稱樹葬,天葬演變而來
6.懸棺葬:將遺體放於棺內,在置於懸崖上風化。歷史最為久遠。
主要特色介紹
壽終正寢
老一輩的人都會堅持要死在自己家裡,這是一種落葉歸根的思想。要死於正廳,其為家中最神聖的地方,在這裡咽氣是幸福的,也是種禮遇的規格,所以稱之為「壽終正寢」。忌死於偏房寢室,因死者的靈魂會流連其內,不得馬上獲得轉生,將來會對家人有所困擾,叫做「隔樑斷氣」。
病危時,若是住樓上的,要將其搬遷下樓,一是怕亡靈下不了樓,二則基於鬼魂會依戀斷氣之處,亡靈會在陰陽兩交接觸間徘徊,導致此後這地方「不淨」、「鬧鬼」的思想觀念,所以才有搬鋪的習俗禁忌。
中國人有一股濃濃的「懷舊」思想,向老一輩的人不喜歡遷居,所以一輩子住在同一間房子的人是很多的,冥冥之中,人們與當地的自然,已成為密不可分的一體,人們是捨不得離去的。同樣的,老一輩的人在死前,不管身處在醫院或任何地方,總是堅持要求家人把他帶回家,也算是了了生前的心願,不只是因為死在正廳是神聖的,死在家中帶給死者與其家屬一種無比的平靜感,相信他的再世將會是個美好的開始。所以,中國人總有這種觀念「在哪裡生,在哪裡死」。
壽衣
現多在彌留狀態穿上壽衣,如此亡者才能得到這些衣物,加上佛教認為人在死後八小時魂魄才會離開身體,這段時間內最好不要碰觸亡者,以免增加亡者的痛苦。如未能趕在斷氣之前將壽衣穿好,就必須等待八個小時過後才可以為亡者淨身更衣。
壽衣忌諱雙數,唯恐死亡的凶禍再次降臨,因「九」與「狗」音相像,又忌壽衣為九重。做壽衣忌用「緞子」,因諧音「斷子」,多用「綢子」,因諧音「稠子」。壽衣不能用皮質,因傳統認為這樣死者會轉世成動物。
腳尾飯
為往生者腳跟邊之菜餚。通常是一碗米飯中置一顆熟鴨蛋,並直插竹箸一雙。此乃親人希望逝世者可吃飽後,有力前往地府報到。亦有一說,人們會向去世的親人道:「一路好走,等鴨蛋孵出小鴨再回到陽世吧!」由於熟蛋不可能有小鴨破殼而出,有希望親人勿留戀人世間的意味。
由於隨著葬禮放置很久,腳尾飯常會發霉,終至不能食用。另外,可食用的稱為拜飯,在祭拜後即可食用,其菜色通常有雞、鴨、魚(故又名「三牲」)等。平時禁止孩童吃飯時將筷子插立於碗中,乃此舉類似腳尾飯,象徵家有喪事。
另外,直到出殯為止,要點燃腳尾燈,給亡者在陰間照明引路前往地府,若燈熄滅一次,亡者在陰間就要跌倒一次。
入殮
入殮就是「納棺」,可分為大殮和小殮,各地解釋不同。
置屍於正廳一二日,請道士擇定時刻,將屍體納入棺內,其時刻非常重要。
放手尾錢,以為死者身後留有錢留存子孫為吉兆。在小殮前放一些錢幣在死者的衣袖裡,之後便取下分給子孫。
入殮時也忌諱有人啼哭,俗信如此將使亡者不忍離去,鬼魂就會滯留家中,引起走屍、僵屍之惡果,無法轉世超生。喪葬哭禁之事,無非事出於兩點考慮,其一為故者考慮,恐驚屍、恐屍變、恐魂悲;為生者考慮,恐重喪、不能節哀。若人影映入棺內,等蓋棺封釘後,生人的魂魄將會被一同封入棺中。
入殮後,忌雨打棺,俗語云:「雨打棺材蓋,子孫沒有被褥蓋」,所以停柩忌在院中。殯埋途中若遇雷雨,亦被認為是不祥之兆。若恰巧在葬埋之後下起了雨,則以為是吉兆。
小殮
穿壽衣,次日舉行。有的在斷氣之前就進行,因為過幾個小時,會四肢僵硬,影響穿壽衣。
大殮
大殮依序為三階段,遺體入棺前須先在棺底放「七星板」以驅邪,再鋪上銀紙與蓮花金以吸水,銀紙與蓮花金同時也是亡者前往陰間路上使用的費用。孝男、孝女,合力將遺體置入棺墓內。
遺體放入棺墓時要頭向內、腳向外的平躺朝上,最重要的是要將鼻子對準棺木的中心線,為了讓遺體保持端正,不因出殯時搬運棺木而晃動,還要用銀紙、蓮花金、蓮花銀填滿縫隙。在一切安置妥當後,還要為亡者蓋上往生被,帶有希望亡者能早日超生投胎之意。
蓋棺前所有家屬最後一次瞻仰遺容,隨後蓋妥棺蓋並封釘。封釘是在棺蓋的四個角上各釘上五吋的長釘,每釘上一根釘子就要說些好話,最後於棺前頭淺釘上「囝孫釘」,再由喪主咬下來。封釘完畢後家屬要哭著繞行棺木三圈,再次表示不捨之情。
合爐
中國人有宗族的概念,認為從古自今的祖先與後輩皆是大家庭的成員,就算死後也並未脫離個身分,所以當死者喪期結束時,將供奉死者的新牌位火化,或將其香爐灰一部分放進供奉祖先牌位的香爐內,並將死者的姓名列入祖先牌位內,以方便共同祭祀。j
做七
亡者去世後,因等待審判無法立即轉生,必須每七日為亡者舉行重大的祭拜,以增加死者的福分,此祭拜必須做七個七日。傳說亡者會在死後第七天發現自己死亡並返回家中探望親人,所以一般視頭七為重大祭祀日。
現代人因工作忙碌,多只做頭七或將七七四十九天改為二十四天來做(即頭七、滿七各七天外,其他每隔兩天為一七的計算方式),但頭七仍應該按照七天計算,不宜提前。
七,代表七殿閻羅,百日代表第八殿,對年是第九殿,三年是第十殿,要經過這十殿才能投胎轉世,可見中國人有投胎轉世的概念,並且希望透過祭祀來幫助死者投胎順利。
作百日
百日依死亡後當天算起至第100日即為百日。當往生者滿一百天時,習慣要再祭祀一番,[作百曰」。
禁忌
*「臉發黑,不過半月」印堂發暗,臉色變黑是死亡的徵兆。
*台灣民間忌病人於晚飯後斷氣,好像死者將一日三餐都帶走了,代表後代子孫將淪為乞丐;若在清晨用早飯前斷氣為最佳,俗稱「留三頓」,意味著子孫一日三餐都有得溫飽。
*喪期內禁忌生產活動,一是視其喪事、喪眷皆為凶兆,若從事生產活動,會使其歉收甚至絕收。二是對亡靈的敬畏,為祭典亡靈,要停止生產。
*一般喪眷在守孝期間禁止參加一切娛樂活動。
*越是血緣親近的喪服越重,其服質料越粗、製作越簡陋,這說明了喪服是孝眷的一種「自懲」形式,以自我懲處的形式來表達孝心,或說是對死者生前未能盡到孝心而自責的表現。
*服喪期間孝眷禁忌理髮、梳頭、剃鬚、刮臉,據說,是為報老人對小孩擦屎刮尿的養育之恩
*婦女不能上墳祭掃,俗以為女人上墳,意味著家中無男子、無後代子孫。
*若是犯了罪被判刑而身體上留下殘疾者,也禁止為父母祭掃,因恐使亡靈為此感傷惋惜。
*修冢、祭掃,忌諱請他人代勞。
*民間上墳祭掃、燒紙,多以七數為期,有求死者還陽之意,以七七為終。
*禮記:「行弔之日,不飲酒食肉焉。」但此忌在民間早已敗壞,是惡陋之喪俗。
*服喪期間,過年時禁忌做甜年糕,只能做蘿蔔糕。也禁忌喪眷吃粽子和做紅龜。
*禁忌孝眷同前來弔唁的賓客一同上桌吃飯。
*忌穿著紅色、彩服,以白色為孝服色。
以儒家文化的角度對於禮的探討
如果要討論中華民族生命禮儀,就必須於華人對於 "面對死亡的思想概念" 與 "其後的處理所衍生的禮儀及背後意義" 兩方面做探討。
在"生死有命,富貴在天"這句話的影響下,當事人是不畏懼死亡的;在龐雜的禮教下,多不可數的文學作品中都畏懼著死亡,不過再這一刻終於來臨之時,中國人也不再害怕它,但求壽終正寢而已。反而是喪事的第二主角,也就是親朋好友們會不敢面對死亡,理由何在?一是畏鬼,害怕死者無法安心上路而成為厲鬼,故在後篇中也有許許多習俗的原因是忌諱這個;二是因為無法再見到死者,徒留思念,而為了不使死者與未亡的友朋們心有遺憾,遂有了中國禮教的中心概念,也就是慎終追遠。
慎終是仔細的處理死者在彌留的時候,在死亡的時候,在死亡之後的時候的所有事情,所以會衍生出許多儀式,這些儀式有的是為了能使屍體整潔,有的是為了使屍體的保留期限延長,不過最大的原因仍是為了緬懷死者育畏懼報復。追遠則是在下葬之後,在一些節日或特定時間舉行祭祀,除了緬懷死者與畏懼報復外,也有藉著祭祀來召集親屬,而可以加強家族的力量的附帶效果。在台灣,清明節因為掃墓而成為國定假日,這就是追遠的價值觀已經深深嵌入中華民族精神的具體表徵。
另外影響中國思潮至深的還有儒學
,而在亂世中產生的儒學特別著重而尊王攘夷,所以除了慎終追遠,中國的尊卑思想是十分明顯的。像是論語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概念就很深刻的影響了古代葬儀。例如君王死亡時的送葬天數,出殯時車隊人物,葬車材質與大小都與諸侯或大夫相去甚遠,這是因為要藉由日常的禮儀來不斷強化階級的概念,而不至於有下犯上,臣篡君位的情況。而儒家有許多經典-尤其是儀禮-更是明定了喪葬儀式的的形式與內容,這實是為了對政治的鞏固。
佛教的傳入也改變了中國人對於死亡的思想,像是輪迴與陰德的觀念,只要行多好事,來世投胎就會比現在的生活更好。所以在生前要做很多好事,死後即能往西方極樂世界,這也使社會有了更正向的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國禮儀中,曾祖輩份─也就是孫子,兒子,父親,祖父之上的輩分─死亡時我們不著喪服,沒有悲傷,反而是喜氣洋洋的。因為能有四代的子孫.其年事必然很高,所以死時不需悲傷,而要以祝福的心情來看待他人生的休息,只是有捨不得,這就是中國人對正視死亡的態度。
中國人雖然畏懼死亡,但也正視著它,。只是當死亡來臨時,生者的心理難免要有一段否認及抗拒,而不願接受死亡這個既定事實。這時候就需要一些儀式來將"失去的"實際化了,藉由儀式讓喪親者能表達真正的情感,並感受親友的支持,以重建的身心,這些儀式是特具人性的。而
且死亡不是隨便就遇的到的,所以在面對它時壓力就會更大。尤其是哀傷的的力量,在中國的文化裡,喪親或是喪友之痛是很大的。子夏就為了他的兒子哭瞎了眼睛,鍾子期因為知音死亡就終身不復彈琴了。為了要能紓緩這種哀傷之情,儀式就逐漸變的有很多細節,守喪的日子也變的比較長。所以所以原先是源自於人性,面
對死亡時的概念就是遵循人性,在古代,這些儀式建築在"追悼與緬懷死者","害怕死者的魂魄不散而對親友有不良影響",在加入"維持封建制度","穩定社會階級秩序"的政治手段,而逐漸形成"慎終追遠"的觀念,進而產生更多樣化儀式。
時代的變遷
以上我們談到一些關於祭祀和禁忌,這些例子只是代表性的,許多禁忌在其他一些祭祀中也同樣存在著。因為祭祀有許多共通性,所以其禁忌也有類似的特點。這些禁忌的意義不外乎是為了確保祭祀禮儀的正確實施、順利舉行以及能夠達到預期的目的,更重要的一點就是對於禮的崇尚和遵從。然而如今祭祀習俗已經有了絕大的改變,許多祭祀活動已經演變為一種節日的慶祝活動。許多祭祀的禮儀也都整個的或者部分的取消了,變成了商業性及會貿易或著娛樂姓、交際性的聚會遊樂。過去非常隆重的祭禮或者僅僅成為一頓美參盛宴而已;昔日的神靈也都變成點綴人們生活情趣的藝術品而完全服務於人們的興趣。總之,隨著迷信思想的日亦被破除,祭祀活動也越來越少,而且賭城信奉者更是寥寥無幾。祭祀大都成為徒具型遺蹟。因而有關記祭祀的禁忌也就沒有多少人在去認真對待他,在去關心他、堅持他了。只有那些沒有被「無神論」的強光所照亮的地方,那些被民族民間信仰的厚布幃幔嚴密覆蓋著的地方,仍是不可或缺的。雖然許多的祭祀和禁忌逐漸沒落,但是在中國人的心中從古至今依舊普遍認為禮是神聖而不可褻瀆的。禮再中國就好似是西方的聖經一般,能夠當作人們的慰藉和保其平安的護身符。它已經深深的直入了中國人的淺意識中,在生活上的一舉一動無不都是默默再遵循禮。這種在心靈層次的影響從以往到現在都是相同的。
有關祭祀的禁忌仍是有威嚴合信力,因為任何時候,祭祀的力量都是來自被敬祀的神靈的。而源自最上頭是因為有禮在。禮在而神在,神在祭祀在,禁忌的力量也在;神若被人遺棄,祭祀也就荒廢了,禁忌也就失去約束的力量。而外在的禁忌和祭祀以及內心對禮的遵從是使人類在這種不斷掙脫束縛的力量中前進。
以往的習俗和禁忌到了現代往往產生了許多的改變。這些改變並不是因為人們對於禮的觀念淡泊,而是為了符合現代潮流的趨勢以及我們這一代著想。禮在中國人的心中不曾有任何的減少過。如今喪葬習俗、改革、變化很大,中國民間對於死喪的觀念也有了新的認識。城市裡統一火葬的葬式規定,以及開追悼會、與死者遺體告別等葬儀都制度化了。因而一些往昔的喪葬禁忌習俗已難見於現代城市中,只是在遠離城市的農村、山鄉中還是可以見到的,不過也都發生著演變。無論民族的還是地方的喪俗風俗和特色都在發生著明顯的重大革新。這是目前中國喪葬習俗中的一個總特點、總趨勢。但無論如何的變化及改變,中國人對禮仍舊是那麼的尊敬和崇尚。
舉個例子:以往喪葬皆為土葬,那是為了要使祖先能夠入土為安,尊禮而待之。但時代不斷的變遷,世界人口也不斷的膨脹。土地利用的問題明顯成為當時的一項重大議題。於是,人民將土葬改變為火葬,希望一方面能藉此將祖先化為屢屢的青煙,使他們能安安穩穩的進入天上的極樂世界。另一方面又可增加土地的使用空間。這是對社會上產生的變遷所做的一種應變,而且也延續對禮的尊敬。到了現代,全球氣候逐漸暖化,這已經不再是台灣人的事情而已了。為了和世界上的每一個人一起拯救我們所生存的地球,減低製造暖化的工作是我們的當務之急。而火葬很顯然地已經不是一項好的方式來藉此送離我們的祖先。因此,想出了以水葬或天葬的方式來解決問題。這兩種方式並沒有脫離禮。在我們心中仍是以禮為出發點。我們希望祖先能順其自然的變化,跟著大自然的週期循環,以最自然的方式離開人間。在此我們深信著祖先對我們在外在的應變而心中對禮的不變是深感高興的。
而我們也深信著,祖先並不會因為我們以何種儀式或習俗來祭祀他而有所異議。他們所在意的是我們是否心中仍有禮的存在。
從此種現象可看出台灣社會對於全球環境的議題仍是有相當的重視,並非食古不化,只為了要遵守禮的外在形式而繼續接承不符合現代社會的禮法和制度。我們會以禮為中心路線,以不違背禮的方式,去適應社會及環境的變遷。
性別上的差異,在這些禮儀上也有不同的限制。中國在古代有男尊女卑的觀念,所以把女人當作是妖魔鬼怪是很正常的,這就好似聖經裡提到的女人是原罪。可見古時候的人不論中西方皆把女性當作是禍害的象徵。因此在舉行喪禮時,嚴禁女人參與。其理由是擔心女人會帶來禍害。而現在當然不像以前一樣,對待女性了。因為在一次世界大戰後女權意識高漲,充斥著整個世界,因此兩性的地位漸漸往平等之路邁進。在全球化的影響下,中國人也消去了以往的刻板印象,致力於兩性之間的平等關係。而其中,也打破了在生命禮儀上的限制,除了孕婦不能參加禮儀外。為何孕婦不能參加呢?那是因為怕胎中的嬰兒沾染到晦氣,而不希望孕婦進入。這並不是性別上的歧視喔。
心得
我所接觸的喪禮多半是西方文化的,所以對於中國傳統方面的喪禮一概不知,而從小爸媽說吃飯筷子不能插在飯上,做完這次報告後我才知道,原來這樣會像給死者祭祀的「腳尾飯」呀!
因為做這次報告,我才發覺喪葬禁忌是如此的多,有些禁忌解釋的讓我覺得很有趣,有些就讓我覺得太誇張了,好像動不動就怕亡魂陰魂不散,找上活人,好像中國人很怕死;但另一方面來看,中國人對於喪禮一事莊重嚴肅,非常尊重死者,是很好的態度。
在探討生命禮儀的過程中,隨著了解的越深,對於生命的意義又有更深一層的了解,也能更明白為什麼古人對於過世的親人會有如此繁複隆重的儀式。
這個主題原則上是我提出的,當初只是覺得很酷而已,卻沒想到整個報告被我們的組員弄的有聲有色。
這個主題並不好做,我當初其實有半開玩笑的,不過隊長真的非常熱血,開會雖然不太順利,不過我們的成果正在一點一滴的呈現,好像有什麼東西由我們的手中誕生,就像是把雙掌打開,一隻金色的蝴蝶飄出來一樣,那是很棒的感覺。
而且與隊員們的合作的感覺也相當不錯,雖然有時候進度快追不上的時候很累,被催稿的時候有點不爽,不過我們的成員實力強到一個不行,而且都很認真,很用心的看待這個報告,我也跟著嚴肅起來了。而且在報告製作期間,我真正了解我能力的許多不足,這也算是一種收穫吧。
越做這個報告越發現中國文化不是想像或教科書教的這麼簡單。他是充滿人性而又博大精深的,越做這個報告才會越了解古代中國人的思維,我以前總認為這些知微末節的禮儀只是表象,但在經歷這次的報告後,我心中的對中國的既定形象被徹底改觀了。
而且我並不排斥死亡,在做這個報告雖然真的很累而且很耗時間與體力,但我其實樂在其中,這樣會很奇怪嗎?
|
|
 |
|
1.
二十四小時臨終禮儀諮詢服務,適時提供服務。
2.
提供臨終逢喪所應行之禮儀流程及相關準備物品。
3.
協助家屬在臨終者往生後所須辦理文件及各注意事項。
4.
說明服務流程及介紹其他所提供之各項整合性週邊服務。
5.
二十四小時往生接體服務,全省全年無休。
6.
提供專任專業禮儀師乙名,協助家屬處理各項禮儀事宜。
7.
安排專案服務人員接送遺體至喪家或家屬指定之殯儀館安置。
8.
協助殯儀館入館手續辦理,將逝者遺體安置在冰庫室中。
9.
代訂活動式冰櫃,將往生者遺體妥善保存或立即舉行入殮儀式。 |
|
叮嚀話語: |
有些家屬會按傳統要求醫生在其宣告不治時,將病者帶上氧氣罩保留最後一口氣運送回家,設立水舖於正廳,等待死亡。建議可讓病者安詳過往,避免舟車勞頓減少痛苦,這也算是一種善終。
現今由於住宅多為公寓大樓,在家中入殮或停棺諸多不便,因此大多在自家豎靈,而亡者遺體則安置於殯儀館內;出殯奠禮於殯儀館內進行,也大大減少搭棚、佈置、交通、停車等不便之處 |
|
1. |
遺體接運車 |
2 |
服務人員2名 |
3 |
遺體袋一只
(
視情況使用
) |
4 |
陀羅尼經被一式
(
中式宗教
) |
|
|
|
|
|
 |
|
1.
誦經人員為往生者豎靈誦經,安置往生者靈位。
2.
幫家屬規劃、設立孝堂,供家屬於居喪期間早晚奠拜。
3.
專業禮儀師說明居喪期間應注意之事項及相關習俗說明。 |
|
叮嚀話語: |
靈位放置地點須考量家屬之生活習性,因豎靈在家需要廿四小時守靈在家,並且早晚供晚,如家屬因上班、上課較為不便者,建議可放置於殯儀館內。館內將協助您安排相關宗教禮儀,莊嚴、寧靜地留下完整的思念空間給家屬。 |
|
1. |
遺體接運車 |
2 |
服務人員2名 |
3 |
遺體袋一只
(
視情況使用
) |
4 |
陀羅尼經被一式
(
中式宗教
) |
|
|
|
 |
|
1.
引導家屬舉行入殮儀式。
2.
由專業服務人員為逝者淨身、更衣、化妝、入殮。
3.
由放板供人、入殮工人、封口工人等專人協助入殮儀式進行。
4.
由專業禮儀師協助家屬進行奠拜儀式,並督導相關工作人員執行流程。 |
|
叮嚀話語: |
傳統習俗會在入殮完成之後讓家屬循環至大厝邊瞻仰遺容;逝者遺體安置好以後,已無關相沖之說,所以請家人不要失去見逝者最後一面的機會。
另外,一般性之入殮陪葬物品已代為準備,家屬只需另準備亡者隨身物品(如衣服二、三套或眼鏡、假牙、等)即可,如為火化也建議雜質不要放太多。 |
|
1 |
西式環保棺木一式 |
2 |
壽內用品一組 |
3 |
蓮花水被 |
4 |
棉質壽衣全套(
五領三腰、五件 七層
)或西裝 |
5 |
隨身庫錢三千萬 |
6 |
法師1名 |
|
|
|
|
 |
|
1.
禮儀師協助家屬選擇入殮、奠禮、火化及晉塔之日期與時辰。
2.
依家屬之需求協調奠禮流程及提供治喪期間應準備物品及應進行事項建議。
3.
協助家屬撰寫訃聞並經家屬確認後印製。
4.
請家屬提供逝者照片或底片,以供放大並裱框處理。
5.
將骨灰罐描金刻字及瓷像鑲嵌。
6.
協助家屬選定孝服款式並指導帶孝方式。
7.
協助家屬辦理火化許可證,並代訂禮廳、火化爐等硬體設備 |
|
叮嚀話語: |
針對個人設計,並與家屬規劃一個屬於往生者的喪禮。
此時家屬應收集家族名單,以利訃聞印製。在治喪期間也可整理亡者的生平行誼或紀念物,以利保存舊時回憶或帶給他人難忘追思
。 |
|
1 |
訃聞 |
2 |
孝誌 |
3 |
孝服 |
4 |
米斗、孝棒、封釘用具一組 |
|
|
|
|
 |
|
1.
於治喪期間,提供二十四小時專任禮儀師諮詢服務。
2.
建議並與家屬協調及確定奠禮會場整體之設計及相關物品之擺設。
3.
奠禮相關用品準備並請家屬確認。
4.
代為結算各項政府規費。
5.
禮廳佈置人員進行佈置並由專業禮儀師指導。
6.
與家屬確認奠禮會場之佈置及當天奠禮進行之時間及流程 |
|
叮嚀話語: |
在此階段,我們將以專業慎密的態度與您溝通並提出適當的建議,按照原先規劃的典禮儀式來完成所有籌備的工作。 |
|
1 |
外牌 |
2 |
保麗龍字 |
3 |
三項花(相框花、桌花、獻花圈) |
4 |
布幔 |
5 |
家屬輓聯6對 |
6 |
鮮花山18呎 |
7 |
迎賓地毯 燈光 |
8 |
遺像放大15吋一張含配框 |
9 |
毛巾(
50元
)X60條 |
10 |
受賻處擺設 |
|
|
|
|
 |
|
1.
專業禮儀師現場全程督導流程及各項事宜之進行。
2.
由禮儀師協助家屬辦理遺體認領手續,接運遺體至入殮室入殮(館內)。
3.
協同誦經人員引導家屬舉行接靈位儀式,準備奠禮進行。
4.
由司儀或誦經人員引導家屬進行告靈禮,並誦經為往生者超度。
5.
由樂隊進行現場演奏,藉音樂營造整體氣氛。
6.
由司儀一名主持家、公奠禮,引導流程進行。
7.
由兩名專業襄儀協助司儀掌控現場狀況,並進行相關奠拜儀式。
8.
於家、公奠儀式當中引導家屬、親戚及公奠團體依序奠拜及自由拈香。
9.
引導家屬及參加奠拜人員瞻仰遺容,與親人做最後一次告別。
10.
引導家屬於大殮封棺後行安釘禮 |
|
叮嚀話語: |
喪禮過程緊湊且哀傷,您可以放心的將喪禮儀式交給專業的我們,一切流程掌握、物品提供時間,我們都會安排並由專業人員適時引導及完成 |
|
1 |
家公奠禮誦經居士三名 |
2 |
司儀一名 |
3 |
禮生二名 |
4 |
音響、麥克風 |
5 |
國樂隊5名 |
6 |
法師1名(引魂、封釘、吉話語) |
|
|
|
|
|
 |
|
1.
由進口西式靈車接送靈柩及靈位至火化場。
2.
由禮儀師督導整理及復原奠禮現場。
3.
由禮儀師引導發引隊伍至火化場。 |
|
叮嚀話語: |
逝者已尊榮地走完祂的人生,我們以崇敬的心陪伴您,護送逝者邁向下一段里程。另外,一般計程車會拒載,因此送喪至火葬場人員需事前統計數量,以利安排親友車輛 |
|
1 |
出殯供品一組
三牲、水果、十二碗、酒 |
2 |
出殯禮品一份
香燭、紙錢、禮、簽、謝簿、
筆、小禮花、拈香用品 |
|
|
|
|
 |
|
1.
由禮儀師陪同至火化場並擺設祭品。
2.
法事人員引導家屬進行火化前奠拜。
3.
由禮儀師陪同家屬目送靈柩進入火化爐。
4.
靈柩進入火化爐後,由法事人員引導家屬進行除服儀式。
5.
由禮儀師協助家屬進行撿骨封罐儀式,由家屬確認領回。 |
|
|
|
叮嚀話語: |
|
我們以感同身受的心情,協助您整理火化後的往生者靈灰。 |
|
1 |
黑花崗骨灰罐 |
2 |
骨灰罐刻字貼金箔 |
3 |
水晶像一張 |
4 |
移靈人員一組送火化 |
5 |
法師1名 |
|
|
|
|
 |
|
1.
安排禮車接送靈灰至家屬所指定之晉塔地點。 |
2.
服務及用品提供 |
3.
晉塔進口禮車
4.
晉塔紙錢
5.
司機人員1名 |
|
叮嚀話語: |
將協助您將往生者靈體或靈灰安奉在預定之處,另外
晉塔禮車一般不坐回頭車(禁忌),故請準備回程車輛。 |
|
1 |
晉塔禮車 |
2 |
晉塔紙錢 |
3 |
三牲
(
葷或素
) |
4 |
五味菜碗 素果 茶或酒 |
5 |
金銀冥紙 |
6 |
服務人員1名 |
7 |
法師1名 |
|
|
|
|
 |
|
1.
由誦經人員至喪家進行返主儀式。
2.
由誦經人員進行除靈、洗淨儀式,並提供淨符使用。 |
|
叮嚀話語: |
我們為您置妥先人的靈位,讓家屬生活起居回歸正常坐息。 |
|
|
|
|
 |
|
1.
核對各項費用,由專案禮儀師說明費用明細並結清。
2.
於百日、對年將近時寄發卡片提醒家屬,並免費提供諮詢服務,解答相關流程之進行問題。
3.
提供三年、合爐等相關資訊及諮詢服務。 |
|
叮嚀話語: |
完整的服務及誠心的客戶關懷,是我們一直追求的品質。 |
|
|
|





五行風水館:專以凡人
生辰八字、五行風水、住家格局論居者之健康疾病、運途吉凶,並指導造福改運方法。對健康疾病、財運、事業、家運、升官、姻緣感情、求子息、求福祿壽生基
壽墳、往生禮儀、趨吉避凶、消災解厄,扭轉乾坤造福改運
祕訣方法。
生辰八字與五行風水堪輿:陽宅公寓住家、公司
廠辦公室、五行風水工藝,造福改運專家。
【種生基造壽墳的功效】
本門五行風水龍神改運造福生基大法最主要是幫助凡人增進身體健康元氣達到起死回生;延年益壽;安享天年的效果。而造生基壽墳的其他功效還有:
1:延壽增福、2:健康延命享壽天年、3:夫妻和合、4:求子嗣、5:改變命運、6:催福招貴、7:助靈通修行、8:招財、9:催官貴、10:催婚
結姻緣..等。
預約電話:0958-673-137 湯老師(飛龍
居士)
Email:uhealthgood@gmail.com
五行風水館工藝展覽館: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211號B1(龍山寺地下街B1)
五行風水館種生基造壽墳洽談辦事處:台北市民權東路二段190號
五行風水館生基壽墳墓園龍虎環抱富貴聖地1:新北市新店區翠峰路70巷33號
五行風水館生基壽墳墓園龍虎環抱富貴聖地2:新北市基隆區培德路中段內1.8公里處
 
 
|
|